认为居庙堂之上(为官),足以行道,乃可受。
二、孟子批判精神的多重体现(一)天人合一,仁民爱物——对兼并战争的批判孟子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,发挥了仁民爱物的社会理想。[18]《四书集注·公孙丑章句上》。
从具体内容上看,儒家批判精神包括批判专制政治和和专制思想,批判社会暴力和社会腐败,强调王道理想,倡导德治礼治,反对霸政,谴责酷刑苛法。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就是这样的人: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(《荀子·强国》)道也者,治之经理也。能言距杨墨者,圣人之徒也。孟子认为惟仁者,宜在高位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,如果臣民的贤超过了君主,那么君主就应禅让。
《韩非子》说的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的人,也可能是杨朱或其门徒,因为在那个时代再没有别人有此主张。先王大道,陵迟隳废,异端并起,若杨朱、墨翟放荡之言,以干时感众者非一。居仁由义,自然心和而体正。
宁孤立无助,不失亲于可贱之人:三者知和而能以礼节之也。张载接着又说:一物而两体,其太极之谓与。(《正蒙·太和篇》)太虚中的气本来是无形无象的,当其阴阳之气产生感应,就凝聚而为有形有象的万物。张载根据孔子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超凡入圣生命历程阐释说:三十器于礼,非强立之谓也。
张载又称中正为大中至正之道。他说:天本无心,及其生成万物,则须归功于天,曰:此天地之仁也。
盖得正则得所止,得所止则可以弘而至于大。但是,这三者虽是可分的,又是一体的,体现为宇宙生生不息的精神。气则指万物之聚散变化。阴阳异撰,而其氤氲于太虚之中,合同而不相悖害,浑沦无间,和之至也。
对仇必和而解的理解,在我们学术界长期以来就有争论,在斗争哲学盛行的年代一些学者批评张载否定阶级斗争,搞调和论。这说明仇必和而解是一种必然之理,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正、反、合的辩证法公式非常相似,体现了张载辩证思想的深度。其来也几微易简,其究也广大坚固。……方春木当盛,却金气不衰,便是不和,不与天地之气相应。
(《正蒙·诚明》)怎么克服这些偏颇?天本参和不偏,养其性,反之本而不偏,则尽性而天矣。蚕吐丝而商弦绝,正与天地相应。
他取《周礼》之意提出他的井田学说,要求把田地收归国有,然后分给人民,人受一方,以田授民(《经学理窟》),废除招佃耕种和出租土地,不得如分种,如租种(《经学理窟》)。移人者莫甚于郑卫,未成性者皆能移之,所以夫子戒颜回也。
中道,在张载看来是贯通天下之达道、至德,是学者求知立身之根本、极致。其次,为了应对和农村宗族瓦解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,张载又主张恢复三代宗法及宗子制度。强调礼是对天地自然秩序的模拟,不可变,也是内在于人的心性而形成的外在规范的,是合内外之道。予兹藐焉,乃混然中处。我们可以以推陈出新的思路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总结,古为今用,为构建和谐社会、建设和谐世界提供思想资源和智能支持。太虚无形而有气,太虚虚空而实有,气的阴阳屈伸相感变化就是以太虚为本的。
这些思想和方法、途径对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问题,应对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难题仍然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。本文主要梳理北宋大儒张载关于和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实践途径,以为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资源。
张载注重发挥礼乐中乐和的功能,在《经学理窟·礼乐》提出古乐所以养人德性中和之气,因为声音之道,与天地同和,与政通。治天下不由井地,终无由得平。
达到至善之境,就能以自己的道德人格感化别人,影响世道人心,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。因此,学者应该以中道立身,在静中涵养吾性,体认天理,以仁德来宏大其心、提升人生的境界。
‘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,无一物而非仁也。张载依据北宋社会矛盾的状况,提出了恢复井田与宗法,解决社会矛盾,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。本来喜欢军事的张载在年轻时曾拜见范仲淹,要投笔从戎,在范仲淹的劝导下立志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他挖掘出时中的意蕴,精义入神,会通典礼。
将体正推广到能谨敬,以求立于礼。因此,张载要求统治者尽量满足人民的欲求,消除两极分化,避免社会冲突,由此引起的社会不公和社会冲突才得以调适,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。
因为人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之分,就有各种各样的气质之偏:人之刚柔、缓急、有才与不才,气之偏也。他说:易一物而三才:阴阳,气也,而谓之天。
更为可贵的是张载并没有满足于只提出精密的哲学体系,他还提出了实践和哲学的方法论:中和、中道、中正。所以,在张载的思想中太和与太极、太虚 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的,它们都是针对气而提出的,是气的不同方面的不同规定。
论治人先务,未始不以经界为急,讲求法制,要之可行于今,如有用我者,举而措之尔。但是,这个道不是虚悬的、死寂的,而是一种生机勃勃、生生不已的气化过程,也就是由气化,有道之名(《正蒙·太和》)。大抵有诸中者必形诸外,故君子心和则气和,心正则气正。这是揭示易的本质是一物含三才,其中阴阳二气的构成了天道的运行的方式,刚柔材质构成了地道存在的形式,仁义道德则人道所独有的。
今之琴与郑卫不远,已经不能象古音那样得声和婉。自然人谋合,盖一体也。
天的本性是太极、阴、阳三而一,和和不偏的。其未至于此,其视圣人,恍惚前后,不可为像,此颜子之叹乎。
七十与天同德,不思不勉,从容中道。学《易》者见此,谓之见《易》。